1981年,是那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辛亥革命胜利70周年的日子。在咱们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那可是举足轻重的。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了辛亥革命,咱们中国的历史,才算是开启了全新的一章。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辛亥革命就像是封建老社会和民主新社会之间的“一扇门”。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带头搞起来的,虽然这事儿已经过了70年,但我党一直记得孙中山给近代中国革命立下的大功。就在这一年,北京举办了场盛大的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我党的好多高层都来了,像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邓大姐也亲自到场。
邓颖超在我党里可是个老资格,贡献也相当大。她这次来参加大会,万万没想到,竟然会碰上一个周恩来生前费了好大劲都没能找到的老熟人。
1975年冬天,周恩来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病得很重。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那段日子里,他一边还牵挂着国家的大小事务,一边心里又想着过去的老朋友、学生和老战友。
那时候,为了让总理得到更好的治疗,医院定了个规矩,不让家人陪护,每天只能跟周恩来见上一小会儿。有一天,邓颖超去医院看他,周恩来硬是从病痛里挣扎出来,脸上挂着笑,喊道:“小超,你来了啊。”
邓颖超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声音哽咽却坚定地说:“恩来,我在这呢。”
周恩来又笑了笑,等了一会儿,他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费力地说:“小超啊,你那边有没有默庵的动静?”
邓颖超摆了摆手,周恩来看到后,也就不再说话了。
【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黄埔学生】
周恩来常提到的默庵,大名其实是李默庵,这家伙可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在学校那会儿,学生们中间有这么一句话传得很开:“论文化,得看贺衷寒;说武力,那得瞧胡宗南;而要论文武双全,还得是李默庵。”
从这话里头能明显感觉到李默庵挺出色的,但挺可惜,后来他选择了国民党那边,跟我党站到了对立面。
很多人都不知道,李默庵在投身国民党阵营前,其实是我党的一份子。那么,他为啥会离开我们,转而去加入国民党呢?他和周恩来之间,又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李默庵老家在湖南长沙,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没上几年学。后来多亏了堂哥的帮忙,他才又有了读书的机会。
李默庵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天天得放牛、割草,干各种苦活累活。这让他心里头特别烦躁,他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就这么被人使唤来使唤去。所以,他脑子里开始琢磨事儿了,一心想着得赶紧把自己的命运给改了。
到了1923年年底,李默庵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现身了。这一年,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打算创办一所专门培养革命骨干的军事学校。肩负着孙中山的厚望和嘱托,革命党的同志们特地跑到长沙来,率先开展招生工作。
现在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如果想在这乱世里有所作为,参军打仗是个不错的选择。李默庵心里清楚,不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地方割据势力,都不是什么善茬,只有革命才是拯救国家的正道。因此,当革命党的招生队伍来到长沙时,李默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被录取。
跟李默庵一起被选上的,还有位老大哥,那就是陈赓。陈赓年纪稍长,性格幽默,肚子里有不少墨水。所以,被录取的同学们一商量,就让陈赓当了领头人。后来,也是陈赓领着他们一路奔波到了广州,正式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有一天,周恩来跟陈赓说:“你认识的那个小李,李默庵,他学习特别拼,是个难得的人才。要是有合适的机会,咱争取让他也加入共产党。”
陈赓把这事儿放在了心上,晚上一回去,立马就去找了李默庵。他直接跟李默庵说:“默庵啊,要是真想当个像样的革命军人,那就得找个真正的革命组织。像你这样的人,共产党才是你的归宿。”
李默庵一脸困惑地说:“陈大哥,咱俩不是都已经是国民党的一员了吗?那我还能怎么去加入共产党呢?而且,我压根儿就不认识共产党的人啊。”
陈赓说:“共产党,那可是个一心一意想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的政党,他们特别先进。就像你陈大哥我,还有蒋先云,包括你特别尊敬的周主任,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是共产党员。”
陈赓提到的那位周主任,其实就是周恩来。李默庵听完陈赓的一番讲述后,心里特别激动。他二话不说,立马就跟陈赓表示,自己想要加入共产党。
第二天,陈赓领着李默庵去见周恩来。周恩来见了李默庵,笑眯眯地说:“真不错,你是学生里头第一个想加入共产党的,给大伙儿带了个好榜样,我得给你道个喜。”
李默庵开创了一个先河,他成了黄埔军校中首个投身中国共产党的学生。
李默庵在加入党组织后,周恩来对他十分器重,经常让他参与不少重要活动。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好多事情都慢慢变了样。
【第一个又宣布脱离共产党】
在军校那会儿,有个主要由共产党员组成的团体,叫“青年军人联合会”。另外呢,国民党的人也搞了个组织,名叫“孙文主义学会”,他们对共产党那是持敌对态度的。这么一来,同学们之间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大阵营。
李默庵对眼下的情况感到非常困惑和烦恼,接着,因为他和执信学校里的一位女学生谈起了恋爱,李默庵干脆连党的会议都不去参加了。
党支部头头许继慎对李默庵那一套挺不满,老是对着他一顿数落。学校里两拨学生吵得不可开交,再加上党内同志也经常给李默庵上课,这一连串的事儿让李默庵心里开始犯嘀咕。那时候,李默庵光顾着想别人的不是,却没瞅瞅自己有啥问题,这说到底还是他自己的疏忽。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下令共产党员必须离开第一军,李默庵就趁这个机会跟共产党撇清了关系。
李默庵曾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早期与共产党有着深厚的联系,甚至在黄埔军校求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选择了退出党组织。这一决定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也无疑让一些党内同志感到失望和无奈,可能包括周恩来这样的重要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个人的选择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李默庵后来的道路与党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忽视或否定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看待每个人的选择和行动背后的复杂原因。至于“无可奈何”的表述,或许反映了当时党内对于某些同志离队情况的复杂心态和处理上的困境。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党的队伍始终是纯洁而坚强的,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能够保持团结和统一,继续前行在正确的道路上。综上所述,虽然李默庵的脱党行为给一些人带来了困扰,但这并不应成为我们全面评价其个人或那段历史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这段历史。
尽管李默庵站在了我党的对立面,但周恩来心里一直对他存有一份特别的学生时代的感情。
1936年“西安事变”那会儿,李默庵正好带着部队呆在西安。周恩来还亲自去找他,上门去看望他。那时候,李默庵已经变得稳重成熟,心里头对自己退出党组织的事儿特别后悔和内疚。所以从那之后的抗日战争里,他带着部队和我们党那是真心实意地合作,一起努力,干掉了不少日本鬼子和伪军。
阳明堡战役那会儿,日军出动大批兵力追赶陈锡联的部队。朱德赶紧亲自给李默庵发电报,请求他出手帮忙掩护一下八路军。李默庵接到电报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周恩来始终惦念着他】
1946年那会儿,国内打起来了。其实李默庵心里头并不想真的跟我党在战场上对着干,可形势所迫,他也没辙。说来也巧,战场上他还就碰上了我党的粟裕。几仗打下来,李默庵被粟裕打得是心服口服,最后他干脆就离开了部队。
三大战役落幕之后,国民党败局已定。那时候,李默庵正好在长沙,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程潜和陈明仁发起的“和平起义”。得知此事,周恩来满心高兴地说:“李默庵真是没给我丢脸,是个好学生。”
真挺遗憾的,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李默庵没选择留在大陆,反而跑到国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周恩来总理没少派人打听他的下落,可就是一直没音讯。直到周总理快不行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这事儿,可惜终究是没能见上李默庵一面。
1981年,在辛亥革命纪念大会上,邓颖超意外碰到了李默庵,心里特别激动。她连忙问道:“默庵,这些年你都跑哪儿去了?恩来他一直在找你,找得好辛苦啊......怎么一点音讯都没有呢?”
李默庵一听说周恩来在临终之际心里还挂念着自己,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他深感内疚,直截了当地讲:“我实在是愧对周先生啊。”
邓颖超轻轻摇了摇手说:“恩来在走之前,还一直惦记着你,盼着你回国后能为国家统一出一份力。”
李默庵立马就点头答应了,他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行动上也确实这么做了。后来,他选择回国安享晚年,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丰富经验,为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付出了不少心血。
李默庵一生致力于国家,所以在1997年离世后,我们党给了他极高的赞誉,说他是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为了加强和拓宽爱国统一战线,为了咱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统一,真的付出了很多。
#百家说史迎新春#